观看《青山不墨》,探寻伊春森林博物馆
(森博馆 尹慧妮)随着《青山不墨》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顺利完成首轮播出,林区三代人的曲折经历、命运走向和价值追求成为当下林区工作者的热门话题,此剧以伊春林业战线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等英雄事迹为主要题材,艺术再现了伊春林区创业、发展、改革的三部曲,描绘出了青山常在,永续利用的多彩画卷。
伴随着剧情的推进,铁力、带岭、桃山等地标,也在剧中刷屏。在这次拍摄过程中,伊春森林博物馆有幸成为取景之地,利用闭馆时间进行了为期1天的拍摄,取景主要为森博馆的第四部分——伊春森林的开发。
《青山不墨》剧照
本部分共分五个单元,从伐木工具到生产流程,从英雄模范到无私奉献,真实展现了林区开发初期的艰苦生活,详实地展示了林区开发建设和发展。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和国家建设,祖国从四面八方调集力量挺进了伊春林区。1948年11月由汤原、勃利等5县组织农民工1万余人,携7000多牛马套子进驻伊春林区。
1949年全国各地选调了3000多名技术人员来到伊春,他们的到来使伊春木材生产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,同年10月,伊春林区开展“一切为了前线”生产运动,松江林业局等5县在南岔林业局采伐原木60万立方米,占东北总任务的1/7强。早期的林业开发建设者生活条件非常的艰苦,他们住的是地窨子,茅草屋,板加泥和木刻楞房子。开发初期,木材生产主要属于手工作业,大肚子锯和弯把子锯是主要的伐木工具。后来被油锯所替代。油锯的广泛应用不但提高了伐木的速度,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,而且还降低了伐根的高度。
牛套子马爬犁是最早的集材方式。后期被拖拉机集材所替代。架杆机装车、冰雪滑道、水流运输是最早的运输方式。后来是汽车运输和森铁运输。在伊春林区的开发建设中,先后涌现出一批优秀模范人物,如马永顺张子良等。全国群英会上周总理接见林业老英雄马永顺时候说:“你们不光要多出木材、出好木材,支援国家建设,还要多造林,实现越采越多、越采越好,青山常在、永续利用。”在国家需要木材的时候,马永顺是采伐能手,一生共伐树3.65万株,后期他又是植树的模范,退休后每年带领全家老小到荒山义务植树5万株,就是为了偿还之前对大山的欠账。张子良,1958年担任中央林业部带岭林业实验局党委书记,在伊春一干就是13年,多次被评为特级模范劳动者荣誉称号,受到毛主席、周总理的亲切接见。而这二位就是《青山不墨》剧中马永祥、郑毅的原型。剧中,北京领导到青山林业局调研,说到全国林业系统需要青山局这样的改革典型给大家引路,让魏建中进京做工作汇报,让他去讲一个精神,“敢”字精神,然后就出现魏建中到各地考察的视频,森博馆出现其中。
得益于森博馆的馆藏陈列和自身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背景,多年来先后有剧组、摄影爱好者、民间博物馆等到伊春森林博物馆拍摄取景和调研。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,全国林草科普基地,经过多年沉淀,伊春森林博物馆开始积极探索,不断完善馆藏品,推出丰富的特色化展览、开展博物馆系列科普教育,时刻牢记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出发点,坚持以人为本,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,持续推动博物馆资源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。